除了《四郎探母》,京剧里还有哪些著名的老生唱段

京剧四大须生唱段欣赏

除了《四郎探母》,京剧里还有哪些著名的老生唱段?

如果在以前,可能比较难区分,因为老先生们都会特别多的戏,基本上你能演我就能演,如果是现在,区分起来就容易多了,因为基本上每个流派的演员只演自己的本派戏了。

所以,区分流派,只需要记住这个流派的代表剧目是什么就行了。

上边说的是一种大体上的区分方法,但其实严格说起来,就是一种感觉。听多了自然就知道这种感觉了。这种感觉就是对他们各个流派特点的把握。

言派区别于其他老生流派的主要标志在于唱腔的多变和字音的讲求。言菊朋早年学谭,中年嗓音变化,乃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,融合谭派之外的早期各派老生唱腔,并吸收曲艺中京韵大鼓及单弦的唱法,逐步形成风格独特的言派唱腔。言派唱腔传情、细致,讲求节奏与顿挫,多跌宕,富于独创性和表现力。言派强调“字正”,严格区分四声,因而在唱工中常运用高低悬殊、音差极大的音阶来行腔吐字,呈现大幅度的起落与顿挫。他最讲究声调的变化,善于突出一句唱词中最不易唱准确、唱清楚的字音,使听众能得到极为鲜明醒豁的感受。他在行腔上也有较大的独创性,善于把高低悬殊的音符参差错落地配合起来,从极高的地方骤然跌入极低的所在,然后又从低处陡然高起,却使人无突兀之感,反觉得和谐统一。

奚派其实出自于言派,因为奚啸伯先生最早的师父就是言菊朋先生。奚派艺术具有“以字定腔、以情行腔、错骨不离骨”的艺术风格,被誉为是“洞箫之音,珠走玉盘”。而且,奚派有个绝活,就是特别善于唱一七辙。

余派和杨派说实话不容易区分。因为杨派是脱胎于余派的,杨宝森先生一直不承认自己是杨派,认为自己就是没学好余派。

余派唱腔,多方面体现着中国戏曲传统的精神法则和审美理想,以字正腔圆、声情并茂、韵味清醇而著称于世。醇厚的韵味和典雅的风格是余派的主要特色。而且余派主要剧目也基本都出自老谭派,余派之后的各派也都从余派身上汲取营养,而对老生各派进行寻脉也基本都能追到老谭派身上,因此余派剧目和其他各派剧目大部分属于共享的性质,余派单演的流派戏似乎没有。余叔岩先生嗓音醇甜峭劲,清例爽脆而无一毫凝滞又结合出色的气息运用技巧,特别是提气的方法,做到高音清越,低音苍劲,立音峭拔,脑后音雄浑,擞音圆润,颤音摇曳多姿,最大限度地获得了用嗓的自由。余叔岩精研音律,对于“三级韵”的规律运用纯熟。他的演唱讲究字音声韵,润腔多用“擞音”,嗓音略带沙音,行腔刚柔相济,韵味醇厚,意境深远。他的念白五音四声准确得当,注意语气和节奏;善用虚词,传神而有个性,于端重大方中显出洒脱优美。其做工、身段洗炼精美,着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,武功扎实,开打漂亮帅美。

杨派的唱腔、唱法,纯以韵味取胜,宽厚而低沉,音色不够明快,音域也不广,不宜于大起大落、激昂高亢的唱腔,避开余派的立音、脑后音唱法,代之以自己的擞音和颤音。又利用较低部位如喉、胸的共鸣而使发声深沉浑厚,行腔与吐字力求稳重苍劲,不浮不飘,如写字之笔笔送到。杨宝森的唱腔简洁大方,虽少大幅度的起伏跌宕,却做到唱腔舒展平和。

原文标题:除了《四郎探母》,京剧里还有哪些著名的老生唱段

原文来源:"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即刻删除!"